这是怎样的大学(财政Q1041袁春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5-21浏览次数:129

    看了这么多文章、书籍、评论过后,却以为“大学精神,大学意识”这样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种理论的高度。向梅贻琦先生说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竺可桢说的“大学是‘社会的灯塔’”,“这是怎样一个象牙塔”。看过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拿出纸笔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可我的反思对于如今这个社会的大学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意义!官僚的掺和,铜臭的浸染,学府的恶臭是不能仅由我和我们这些无力的反思改变的。但《逝去的大学》序言中有这样一“如果还要献给谁的话,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正在大学里读书的莘莘学子以及跟我一样曾经在校园里读过书并且迷惑过的人们,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自己。”
     不要说我太过于偏激,我是真的很不屑于那些精神,精神于我不如物质与我来的实在。人是现实动物,我是现实的人。大学对于我来说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我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曾经没机会做的,学曾经没机会学的,准备未来所必须具备的。而这些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方向感的。到这里我想也应该明白我不屑的那些精神并不是张寿镛建立光华大学“筚路蓝缕,疲于奔走,凛凛焉惧风之飘摇!”的艰辛努力,而是在危急时金陵第一任校长的一句废话。所以才说不要认为我太过于偏激。鼓舞人心的精神话语你会说,我也会说,可又有多少人让它成为了一种意识。主题“大学精神和大学意识”让我曾错以为是并列的,可后来一所所大学筚路蓝缕的开创史让我重新认识到当精神成为彻底行动那便是意识刻入了脑髓。前面提到人是现实动物,当时的学生难道就不是吗?那些精神为什么会屹立百年不倒?那些精神为什么在新世纪的今天提起来仍沁人心脾,让人缅怀不已?那是因为他们都是有实体存在的,他们能够让燕京大学在战火纷飞的日子保存下来,能够让南开大学不受污染。没有载体的东西是飘渺的,有了实体的东西是有重量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醍醐灌顶,一个是千鼎急破。让历史默默站立给未来和现在一个指引。
     我还是很喜欢李开复的那段话“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规划,不管是为了在学习中能享受到最大的快乐,或是为了在毕业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以为这是一段告诫,一段让我有自己大学意识的的告诫。他提到的七项——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就是七种意识。拥有他们,我一定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前途的快乐毕业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