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财富课》读后感(税务Q0941王辰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5-21浏览次数:386

这是一篇陈志武先生写的《24堂财富课》的读后感,父辈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女,常常会采用写信的方式,比如充满殷切教导的《傅雷家书》,还有《洛克菲勒信札》(也有人怀疑此书是伪书),父辈们希望通过这种平等交谈的方式,把自己最大的财富自己的处事哲学交给自己的孩子。 

陈志武先生的出生和那个时代千万大学生一样,出身贫寒的农村,因为教育让自己从湖南的农村一步步的走向了美国耶鲁。一方面是中式的苦读教育,一方面是美国耶鲁的金融经济博士教育,让他对教育有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如何对子女进行正确的财富教育有很深的领悟。

我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下面几个部分:

 .商业模式的介绍

分析了几个大家熟识的商业模式:微软,星巴克,沃尔玛,常州天合太阳能产业。

在其中通过经济学的边际成本概念,垄断溢价能力去分析这些成功的商业模式。

.全球化的机遇

比如陈志武学生刘向的定制衬衫的服务,还有亚新科的Jack去中国创业的故事堪称传奇。

亚新科这个故事太经典了,一个在华尔街投行领域呆了19年的家伙,在90年代听说未来的机会在香港,他就跑到香港来,到了香港,听说机遇在大陆,就全家搬到了中国。在一次听德国大众经理介绍中国的汽车市场有着非常大市场,其中的瓶颈就是高质量的汽配市场。他就一头扎进汽配市场,在中国不同区域投资汽配企业。

.金融和管理的基本原理

比如教育自己的子女改变金融这种不是实业的看法,其实金融促进了资本的流动,给投资方和消费者都带来很大的好处。并给子女开出成为亿万富翁的方子:1.开创职业化管理的公司,实现股权致富”2.办投资基金公司,做股票投资者。用了富达基金的蔡志勇的例子来说明通过投资成为富翁的例子(蔡志勇:富达基金的革命者,以投资高成长股票带来高收益而著称)。

.爱情婚姻和做人的道理

分析了中国和美国,为什么在对待婚姻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为什么门当户对的想法亦然在中国非常的流行?

陈志勇先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勇敢争取自己的幸福,父母和子女不是从属关系,由于父辈充分做好了自己老去的资金储备和养老储备,所以不希望父辈变成子女的负担。希望他们自己走出自己的路子。

对于做人的道理,原文引用先生的原文做最好的佐证:

你们一辈子的幸福,将最终来源于个性化的生活,而不是金钱财富,也不是别的。也就是说,幸福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没有任何人比你们更清楚怎样才会使自己幸福,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别人怎么说,怎么想,怎么要,怎么生活不重要,关键在你们自己。

其他一些让我受到启发的地方:

1.关于投资: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自己的日常开支清单上。

2.关于商业模式:现代投资者最喜欢的是业务的可复制性,最好的是大规模的可复制性。

3.中国的商业氛围:他们能否信任你,把钱借给你,你的信任圈子有多大,将决定你的商业机会,发展机会有多大。(这让我对爸爸的一个朋友的通过借款飞速发展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4.中美家庭模式对比:儒家主张的是一种 ‘payback’为主线的家庭模式,强调的是后辈对长辈的义务;

美国社会主张的是一种以”pass-down”为主线的家庭规模是,强调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5.全球化的本质:到成本最低的资本市场去融资,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生产制造,到利润最高的地方去销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