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政策”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博士论坛在湖北经济学院召开

发布者:财管学院发布时间:2020-11-22浏览次数:2291

202011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湖北经济学院主办,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新冠疫情下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政策”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博士论坛在湖北武汉成功召开。会议的宗旨是汇聚两岸及国外学界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博士,共铸“专业、智慧、交流、共享、实践”平台,着力研究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问题,为两岸及全球范围的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峡两岸高校专家、师生百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主要议程包括:21日上午的开幕式、主旨报告,21日下午的海峡两岸专家论坛、大陆青年学者论坛、台湾青年博士论坛。

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红英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温兴生、湖北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龚会云致辞。

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温兴生对来自海峡两岸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温书记介绍了湖北经济学院的办学历史,回顾了武汉市和湖北经济学院在新冠疫情期间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抗疫精神,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积极意义,指出学术界和理论界有必要从制度上和理论上对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最后祝愿本次会议圆满举办。

湖北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龚会云对海内外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龚局长总结了湖北省医保局在疫情期间的工作和经验,提出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治理期间,亟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特殊群体特殊疾病豁免制度;医疗保障基金和公共卫生资金之间的统筹使用机制。最后,龚局长对本次会议寄予期望,希望专家学者能够从理论上对后疫情时期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

蔡红英教授主持主旨报告。6位专家线下、线上做了主旨报告。

全国知名医疗保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李珍教授做了题为“新冠疫情之治中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报告。报告从新冠疫情之治的中国成绩与经验、医疗保障制度、武汉抗疫的早期慌乱和后疫情时代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从供方角度和需方角度就抗疫期间反映出的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病毒的认知受限、分级分类诊疗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是武汉陷入疫情早期慌乱的重要原因。最后,就后疫情时代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建设性建议,讨论了分级诊疗、预约诊疗、互联网+医疗服务生态创新、互联网+药品零售、互联网+医疗服务等医疗保障制度。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Jonathan Hamilton教授线上分享了题为“Health Care Finance in the USA: the Pandemic Challenge”的报告,对新冠疫情冲击下美国的医疗保障基金制度进行了分析。Hamilton教授介绍了美国的健康保障制度,美国的疫情防控计划与健康保障无直接关系,而是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的医疗救助方式体现。美国新冠疫情应对方面的主要弱点在于民众求医进度缓慢、分散测试、防护用品采购困难等。基于就业的健康保险、较高的行政成本、缺乏统一性、医疗救助资金短缺是美国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美国并未做好应对经济衰退和疫情扩散的充分准备。

厦门大学高和荣教授做了题为“从社会保障到民生福祉:社会保障范式的转型”的报告。高教授认为社会保障不等同于社会福利,而应该体现为民生福祉,西方社会疫情防控失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等同于社会福利。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策文件表述表明,民生福祉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理想,体现了一种文化结构。民生福祉分为托底型民生、基本型民生、改善型民生和富裕型民生四种类型。从社会保障到民生福祉的概念转变意味着国家治理范畴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以托底为主的社会保障向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民生福祉阶段转变。

原台湾卫生署副署长、台湾健康保险局局长、台湾健康保险学会理事长、亚洲大学戴桂英教授线上分享了题为“台湾COVID-19疫情防控与全民健康保险支持措施”的报告。戴教授详细介绍了台湾在居家检疫、边境检查、社区防控追踪机制、物资分配、医疗系统应对、电子信息追踪和风险沟通等方面的疫情应对策略。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具有强制保险、统一管理、筹资渠道多元、给付合理等典型特征。后疫情时代以通讯科技及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零接触经济”和“零距离创新”日益重要,以互信合作为基础的全球团结是全面有序达成永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澳门社会保障学会理事长、澳门大学陈建新教授做了题为“澳门疫情经济措施评估——以粤港澳大湾区角度”的报告。陈教授结合应急管理相关理论,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对澳门政府的部分措施进行评估。电子消费券对澳门电子支付业务,带津培训对澳门人力优化,粤港澳健康码转换对澳门电子政府发展等都带来了深远影响。结合智慧城市发展基础,澳门应从数字经济、价值链、平台经济三个方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参与粤港澳大湾圈建设。

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台籍专家王立本教授做了题为“上一次的瘟疫——1918年流感的经验与教训”的报告。王教授基于文化视角对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进行诠释,提出瘟疫可能对人类文明分化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文明板块的转移。1918年大流感导致欧洲文明陷入灰暗,美国文化繁荣壮大。由此,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成效和欧美的动荡可能会导致新的文明典范的转移,中国的制度自信和文明自信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特聘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吕国营教授主持海峡两岸专家论坛。海峡两岸8位专家分享了研究成果。


华中农业大学田北海教授做了题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动员何以生效?——应急管理动员的公众响应机制研究”的报告,分享了疫情期间的在线调查研究成果。从疫情防控期间良好的社会动员成效出发,通过构建基于认知一致性和影响一致性的风险共同体分析框架,分析了疫情期间隔离动员和志愿动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疫情的主观认知和疫情对公众的客观影响促进了风险共同体的形成,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动员生效的基础,对疫情防控的正向认知促使公众响应志愿动员。应保持信息传递真实性,在公众中构建共同危机意识,通过积极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社会成员价值认同以推动风险共同体形成。

金门大学台籍专家杨蕙祯副教授做了题为“新冠疫情下的台湾社区治理”的报告。分析了台湾的疫情防控城市治理特征,总结了台湾疫情期间社区治理的四大要素:公私部门合作互动、民主协商机制、建立网络关系和共同相互依赖。台湾的疫情防控相对有效,疫情相对缓和,社区目前相对安全,自67日起各项防疫措施大幅度松绑。但国际疫情形势严峻,未来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持续配合各项防疫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台籍专家李明书博士做了题为“儒家思想对于新冠疫情的防疫思考与作用”的报告。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疫情的影响,疫情爆发会引发难以预期的突发状况,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的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安立具有重要价值。疫情防控期间,应以“慎独”强化个人意志,以“孝悌”培养家庭关系,以“里仁为美”营造社区和谐氛围,以儒家思想底蕴积极应对疫情防控。

华中科技大学马敬东教授做了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误导信息受众情感分析及公众情绪引导机制”的报告。运用互联网爬虫数据和SVM加随机森林、LDA主题建模、情感词典分析方法分别对新冠疫情期间的误导信息识别、传播与公众情感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交媒体中存在相当比重的误导信息;误导信息的负向情感比重高且转发传播次数、受众参与程度更高,从而导致社会恐慌和公共政策应对危机。最后,通过引入EASI模型,从受众情感反应和受众推论过程两个角度对误导信息的纠正和公众情绪引导构建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误导信息受众情绪引导机制框架。

黄冈师范学院台籍专家蒋泽金教授做了题为“国际交流的理想与目标”的报告。蒋教授从海外游历学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国际交流的目标在于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思维眼界的丰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内涵;以柔性诉求推动世界和平;增进世界人民的友谊。在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之道应当以小范围的区域性交流、以目标性和选择性为主的互动、恰如其分的网络交流等方式为主。

武汉大学崔丹副教授做了题为“新冠疫情下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报告,分享了后疫情时代药品采购政策的变迁与发展。新冠疫情影响下,经济发展持续下行,医保基金收入下降,支出增加,医保收支平衡压力加大。越是困难时期,越是需要释放改革红利。在新冠疫情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持续发力下,国际药企参与程度明显提高,降价幅度可观,政策改革红利明显。

广东东软学院台籍专家刘正连副教授做了题为“应用模糊推论测量医护人员压力之研究:以新冠疫情前线医护人员为例”的报告。通过计算机AI智能技术测量了新冠疫情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使用职业能力、人际关系、情商、职业倦怠(工作热情)四个因素作为“模糊推理”的隶属函数和规则库,测量新冠疫情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结论为医护人员的压力是中等的。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应对大众舆论力量,还需要经营好人际关系管理。

华侨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台籍专家陈倩仪博士后做了“疫情防控常态下背景下的社区治理——基于远程医疗的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台湾远程医疗照护的三种服务模式:居家、小区和机构。远程医疗照护模式应对新冠疫情能够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新冠疫情激发了一些新兴产业,为远程医疗实行提供了可行性,期待远程医疗服务能够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性意义。

湖北经济学院余军华教授主持大陆青年学者论坛。5位青年学者分享了研究成果。

湖北经济学院李新教授从财税角度分析公共突发事件,做了题为“突发紧急事件的财税应对机制研究”的报告。突发紧急事件的特点和职能决定了财税政策有必要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财税政策在应对紧急事件中存在事前的应对准备不足、事中的应急处理不当和事后的处理乏力等问题。提出了优化预备费管理制度、建立财政预警机制、完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完善医疗卫生财政治理机制和建立以激活经济内部活力为主的事后财税政策等具体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王超群副教授做了题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医共体建设”的报告,就医疗体的建制目的、基层服务恶性循环、如何解决恶性循环、医共体的运作逻辑等问题深入研讨。医共体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分级诊疗,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基层医疗服务存在能力弱、病人少、收入低从而基层能力更弱的恶性循环。目前政策针对“能力弱”、“没有病人去”、“收入低”的多数策略并未取得明显成效,真正的医保资金下沉和医共体可能是潜在的成功策略。医共体运作的核心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医共体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县域医共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于长永做了题为“疫情防控与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性改革”的报告。全民医保制度、巨额医保基金结余和医保体制等医保制度的系列改革并未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反而衍生出欺诈骗保问题。通过分析当前的医保报销比例,提出了医保报销比例的结构性改革设想方案,即将医疗保险补偿比例从“单调递减”向“凸峰”转变,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适当提高县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针对该项改革可能存在的基层医疗机构生存困难问题,可以实现两个转型:从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向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转变;从做强乡镇医院向做强县级医院转变。

湖北中医药大学陈曼莉副教授做了题为“应急救治中的卫生体系协作策略”的报告。新冠疫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存在医院与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协作问题、疾病预防控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问题、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有效衔接、医院资源在应急救治中的功能分配缺乏协调等协作问题。这些问题是常态下卫生体系割裂的集中体现,主要源于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安排不利于及时监测预警公共卫生风险,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日常功能割裂和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式落后。应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与医疗机构的信息整合,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基层、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湖北经济学院廖晓诚博士做了题为“医疗保障健全稳健可持续的筹资运行机制思考”的报告。围绕《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政策,重点从收费、基金汇集和购买三个方面分析了医疗保障基金的筹资运行机制。收费方面,存在筹资对象遗漏和道德风险、责任不公、筹资基数和比例不合理等障碍;基金汇集方面,存在个人账户基金占比过大、提高统筹层次中的基金风险调节问题;购买方面,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医疗保障审计工作、改制城乡居民医保基准费率、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基金风险调节。

湖北经济学院台籍教师陈政弘博士主持台湾青年博士论坛。疫情期间续留武汉和先期返台的教师代表分享了感受和体会。


台湾青年博士论坛在湖北经济学院台湾教师之家举办。湖北经济学院人事处郑国霞处长和朱勇副处长参加了论坛,代表学校热烈欢迎10位校外台籍教师专家,也感谢16位校内台籍教师的积极参与。论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疫情期间续留武汉的黄志璿、蔡文晟以及陈政岳分享他们参与疫情防控的经验和体会。他们表示,对比Covid-19SARS的认识差异,感受尤其深刻的是疫情初发到和缓期间,由惶恐、感恩到自信的一段心路历程。特别感谢省台办、区台办和校领导在疫情期间协助在汉台湾老师办理绿码和通行证等证件,使其在工作与生活上的冲击降到最低。而今,相对于国内疫情的积极防控,世界各地的疫情则是持续延烧,使得台师们一方面对于政府的防疫抗疫工作更具信心,也更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此成功的经验作为一种典范,在地球村的概念下,协助其他国家度过难关。

第二部分由疫情初发前即已先行返台的李方智与刘芝庆讲述其在台工作与生活的情况。他们表示,虽然面对网络教学平台壅塞、国际学生的时区差异以及网课的教学效果打折等等各种不利的因素,仍然坚持完成“停课不停学”的任务,做好教学育才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疫情初发期间许多外媒对于国内防疫抗疫的不公正报导,则是往往增添返台教师的心理负担。

论坛最后,郑处长代表学校欢迎各位台湾老师来到湖北经济学院,也期盼大家多到台湾教师之家进行交流。郑处长认可台湾老师们对于疫情的感悟和体会,肯定了这次海峡两岸关于新冠疫情的学术讨论活动。郑处长还表示未来学校和省台办会持续地为台湾老师在职业发展以及生活等各个层面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