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经济研究工作坊:6月15日研讨会纪要
6月15日上午10:00,在财管学院研讨室开展了财税经济研究工作坊解读高水平文献研讨活动。本次研讨会由财税系刘冰熙老师解读2016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论文“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Recovery: The Case of the 1936 Veterans’Bonus”,财管学院蔡红英、李新、郝二虎、陶东杰、严妮等老师以及博士生徐婷参与了研讨。
传统观点认为:美国1930年代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并没有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这篇论文则认为1936年实施的“退伍老兵补贴”政策是一项对经济复苏起作用的财政政策。“退伍老兵补贴”给320万退伍老兵发放了相当于GDP的2%的补贴,人均发放额度相当于全国的人均年收入。研究表明,退伍老兵有极高的边际消费倾向(0.6-0.75),他们花费掉了补贴中的绝大部分,用于购置汽车、房屋等耐用品。根据测算,退伍老兵补贴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所带来了1.6%的GDP增长和2%的就业增长。
论文的主要挑战在于:估计出退伍老兵的边际消费倾向(MPC),即估计得到“退伍老兵补贴”对家庭消费的效应的大小。作者使用包含详细消费信息的1936年的微观调查数据,构建计量模型,采用DID的识别策略来进行估计。双重差分的本质是捕捉两个维度的变异。在这个研究中,一是所调查的年度消费数据是否覆盖“退伍老兵补贴发放”的时间点;二是受访家庭的成员中是否有老兵。但是由于1936年的调查数据并没有调查是否有老兵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使用“家庭有老兵的概率”作为这一个维度的指标。作者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构建线性概率模型LPM估计了“家庭有老兵的概率”,发现影响“家庭有老兵的概率”的关键因素是地区、肤色和年龄。根据估计出的系数,对1939年调查数据中的观测个体分布计算出“家庭有老兵的概率”。使用DID策略估计出的结果表明:“退伍老兵补贴”的MPC达到0.6-0.75,进一步对小样本的退伍老兵访问数据的分析表明:“退伍老兵补贴”主要花费在了汽车和房屋这两种耐用品上。作者做了一些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进一步支持了结论的可靠性。论文最后,作者通过一些叙述性的证据分析了退伍老兵MPC如此之高的原因。一是可能退伍老兵面临较强的流动性约束;二是可能对未来的收入有较高的预期;三是他们的确需要汽车和房屋这一类的消费品。论文结论的政策意义是,这种类型的转移支付政策能否发挥刺激消费的作用,取决于当前的经济体是否处于向上的周期,消费者是否有较高的未来收入预期。
这篇论文利用历史的案例展示了财政政策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增强了我们对财政学相关理论的理解。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作者使用了跨数据库的研究,也使用了非常规的DID识别策略,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