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管学院”财税经济研究工作坊”系列活动八

发布者:财管学院发布时间:2017-05-04浏览次数:579

财税经济研究工作坊:54日研讨会纪要


         54日上午10点,在财管学院会议室开展了财税经济研究工作坊解读高水平文献研讨活动。此次研讨会由公共管理系严妮博士解读了Martin Ravallion & Shaohua Chen 2015年发表于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上的论文“Benefit incidence with incentive effects, measurement errors and latent heterogeneity: A case study for China”。财管学院张青教授、李新教授、李成老师、陶东杰、廖晓诚、熊鹰等十余名老师和研究生参与了论文研讨。

论文以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对象,低保制度旨在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向城市本地户口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预定地方“贫困线”(也就是低保线)的人口提供救助以使其收入达到这一水平。本文研究的核心是低保制度规定的100%的受益退出率(benefit withdrawal rateBWR)——随着低保户收入增加x个单位相应低保补贴额度也减少x个单位——是否会造成贫困陷阱。相对于已有的研究而言,本文同时考虑了激励效应、测量误差和相关的潜在异质性问题对估计BWR带来的偏误。

从文章的目的出发,本文基于特殊设计和委托调查提出了一种低保制度平均BWR的计量经济学估计量。作者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城镇住户简易调查”(UHSS)中进行抽样,从7个城市中抽取了1040个低保参与户和1029个“高倾向”的非参与者的样本,这2069个样本在20092010年被重复调查,与此同时,作者还对北京,重庆,天水和武汉的低保管理人员和低保家庭进行了非正式、开放式的访谈。针对这些数据,文章采用OLS回归、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等方法,估计了BWR实际值。

研究结果表明,低保计划在实践中通过其地方层次的实施方式大大减弱了其正式制度设计所暗示的激励效应。因此,正式制度的规则似乎对实际发生率是非常有欺骗性的。尽管在理论上,低保对参与者征收100%的边际税率,但实际上要低得多,“低保计划”不太可能为参与者获得额外收入提供强大的阻碍。

研讨会上,各位老师围绕文章的思路、模型的建立与内涵、数据的收集、作者的观点等内容展开讨论,并结合中国不同区域低保制度可能存在的差异和近些年来低保制度的变化反思本文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