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动态(第七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3-12浏览次数:173

一、2007年10月16日,湖北经济学院的老朋友、来自加拿大的国际财产税专家罗伯特· 布朗先生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上午9时,布朗先生在财管学院四楼会议室与学院老师及部分学生代表就财产税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座谈会由李大明院长主持,采取互动讨论方式,布朗先生就大家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整个过程都保持着活泼但不失严谨的学术氛围。

下午2时,布朗先生在在学术报告厅给学院全体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财产税:政策、管理与实践》的精彩学术报告。大会由财管学院副院长蔡红英博士主持,财产税专家、我校校长许建国教授亲临会场并致欢迎辞。他亲切地称呼布朗先生为老朋友,高度赞扬了布朗先生对湖北经济学院学术上的支持和帮助,并祝愿布朗先生身体健康、行程愉快。

布朗先生此次报告主要集中于财产税政策和立法的制定、财产税制不同国家的比较、财产税执行过程中的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培训等内容。布朗先生渊博的知识深深吸引了与会师生,精彩的内容博得阵阵掌声,鼓舞人心的话语激励着莘莘学子。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翻译工作全部由财管学院的师生承担并由张青等老师负责,我院本科生袁婷的翻译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10月湖北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省教育厅、省团委和省学联联合下发《关于表彰2007年度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鄂青联发[2007]35号)对我省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表彰,我院学生表现突出,其中,“883阳光社区行”团队获省优秀团队奖,杨白鹤获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在湖北高校“我与新农村建设”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调查报告类获奖名单中,我院分别在一、二、三等奖中均有收获,在湖北高校“我与新农村建设”主题实践征文活动学术论文类获奖名单中,我院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在全校获奖的52名学生中,我院占有27个名额。

三、2007年10月20—21日,2007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第三届)在成都召开。我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刘卫副教授应邀参加。

  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美国行政管理学会、莫斯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是公共管理学界的一次国际性学术盛会。本次会议共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1000余篇,共有200篇论文入选。本次大会主题为“21世纪公共管理理论、实践、方法”,会议规模近200人,其中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学者150余人。国外学者近50人,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国、日本、韩国等。大会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行政伦理与组织行为、公共服务与政府绩效和政府管理创新,围绕信息时代公共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刘卫副教授在大会上交流了题为Optimiz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Marketization Reform of Public Utilities的学术论文。

    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目前已经有20余个成员国,去年在英国召开,第四届将于2008年9月25—26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召开。会议论文(英文)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和2006论文集均获美国ISI Proceedings(ISSHP/ISTP)检索平台检索

四、2007年10月26-29日,中国税务杂志社“第三届中青年税收理论工作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此次会议由《税务研究》编辑部主办、湖北省国家税务局承办,来自全国28所高校和10多个税收实际部门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包括:(1)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税收理论政策研究;(2)公平收入分配,建立和谐社会的相关政策与征管制度研究;(3)税收负担研究。

 研讨会采取分组专题讨论和集中成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 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张木生和中国税务杂志社副总编蔡宇等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和总结发言。我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蔡红英副院长、林颖副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题为“地方各级政府间税权划分的理论分析及制度安排”、“关于我国现行税收负担的理性思考 ”的发言。

五、2007年11月8—9日,我院李大明教授、林颖副教授、龚振中博士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政策国际借鉴研究”课题研讨会。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国际税收研究会及院校代表5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收到研究报告26项。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会长、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郝昭成出席会议,并就课题研究相关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本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在课题组成员单位先期完成相关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成果交流会。会议紧紧围绕“资源有效利用的内涵及意义”、“我国资源税收政策的现状与问题”、“国外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政策及成功经验”、“构建我国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税收政策体系及税制改革建议”等问题展开研讨。李大明和龚振中、林颖向大会提交了“美国联邦能源税收政策的剖析与借鉴”、“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税收政策国际借鉴研究”两篇论文,并在大会进行了发言。其中林颖老师的论文还被本课题组推荐参加研究会明年上半年将举行的全国理论研讨会。

六、财政部2007物业税改革专家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0-11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安徽、北京、江苏、南京、马鞍山等地的财税部门相关官员和财政部科研所、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了会议。我校财管学院张青博士向会议提交了两篇论文,发言获各方充分肯定和重视。

七、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颁布15周年和开展全国税法宣传月活动,湖北省地方税务局举行了“我与税收征管法”有奖征文活动,我院李大明教授结合自身25年从事税收征管教学与科研的经历和体会,撰写了“我的税收征管法教研生涯”一文,11月12日收到湖北省地方税务局颁发的征文一等奖荣誉证书。文章充满激情地回顾了作者在国家经济体制、税收制度及税收征管改革的波浪壮阔大潮中,如何通过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学习税收征管法、研究税收征管法和教授税收征管法,并伴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法由条例到法律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成长过程,提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征管法的建议。文章表达了一个税收专业教师对税收工作和税收教育事业的浓浓情怀、对帮助过自己成长的老一辈教授和税务战线同仁们的感恩之情。

八、2007年11月14—15日,我院李新老师参加了在青岛市召开的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涉税问题的国际借鉴研究”课题研讨会。

    来自全国各地国际税收研究会及院校代表4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邓毅、李新老师向大会提交了“推进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研究税收”论文,并由李新在大会进行了发言。

九、2007年11月17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合作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提升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管理能力”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宝隆宾馆荟贤厅隆重举行,我院林晶老师作为湖北经济学院唯一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小兵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上海财大副校长丛树海教授致欢迎词,联合国南南合作局官员Francisco Simplicio、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江建平做了特别发言。武汉大学副校长吴俊培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叶青教授、上海财大马国贤教授以及中山大学马骏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会议议程十分紧凑,下午所有与会代表分成四个小组,对如何提升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管理能力展开激烈讨论。林晶老师与财政部科研所陈穗红、复旦大学孙琳副教授、天津财经学院黄凤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魏陆副教授、浙江财经学院赵海利教授等专家学者一组,共同探讨了有关我国公共预算改革途径的选择及取向、政府人力资源会计框架的建立与政府绩效、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美国地方政府提高资本管理绩效的经验等问题。

在此次研讨会上,林晶老师提交了论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过程中的公共资产管理缺陷与对策”,并做了专题发言。

十、 11月20日下午2:30,评估专家李鸿昌、崔新有教授走访了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院长李大明向专家们作了《以科研促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专题汇报。李教授、崔教授仔细询问了我院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李教授认为我院充分利用了学校的用人机制,引进了高水平的师资,用很短的时间就建成了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实现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并高度评价了我院在人材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

崔教授称赞我院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既抓了科研,也注重了教学。同时他认为学院的导师制工作做得很好,他指出:“导师制对人材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把学生培养放在第一位是非常重要的,在下一轮教育业的洗牌过程中,谁更关注学生,谁才能赢得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十一、2007年11月22日下午2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志勇教授在4号报告厅为广大学子奉献了一场题为“深化财税改革若干问题探讨”的专题讲座。

陈教授紧密联系十七大报告中有关财税改革的提法、要求,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新一轮税制改革等4个方面展开分析,其内容涵盖的广度、论述的深度,不失为一场财税知识的饕餮盛宴。

十二、2007年11月25日,我院青年教师张勇应邀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2007年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主办,与会人员包括来自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政府部门的领导;及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人大、浙大、复旦大学、中央财大、首都经贸大学、美国斯普林.阿伯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代表围绕着农民工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四大论题展开了讨论。我院张勇老师提交了名为“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浅析”的论文,并参加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的交流论坛。通过参加本次论坛,增进了我院教师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也获取了来自政界学界的最新社会保障政策动向和已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信息。

十三、2007年12月1日,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市国家税务局和台湾逢甲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的“2007海峡两岸租税学术研讨会”在厦门隆重召开,著名财政学家邓子基教授亲临大会,众多财税理论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海峡两岸共20多所高校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我院林颖老师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在厦门大学举行,经济学院财政系陈工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厦门大学副校长吴世农教授致欢迎词,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武汉大学副校长吴俊培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樊丽明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王国华教授、台湾逢甲大学商学院院长何艳宏院长、厦门市国税局张贻奏局长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馨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会议围绕绿色税制、两岸税制、两税合并、财税理论共四个专题平行分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林颖老师向大会提交了“资源税体系构建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参加绿色税制论坛组做了专题发言。并按大会议程安排,对广西财经学院焦耘副教授的“绿色税制:困境与出路”一文进行了现场点评。

十四、2007年12月6日上午9时,由财政部税政司主办,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经济学院承办的“税制改革座谈会”在湖北经济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湖北省财政厅的政府官员以及来自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武汉高校的一些在读博士、硕士也参与了此次座谈会。会议由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主持。

    在简要介绍了中国税制改革的历程及方向后,王司长提出了两个难题,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寻找解决的方法:一是“衡量税制改革成败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二是“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在设计上如何一致?”。

     围绕税制改革的相关议题,与会代表们进行了积极发言。上午,武汉大学副校长吴俊培教授、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邓力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胡怡建教授、中山大学杨卫华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庞凤喜教授、李波副教授及湖北经济学院许建国教授、李大明教授、蔡红英副教授的主题发言更是将会议推向了高潮。

     会后,代表们还就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深入、自由的讨论并合影留念。

    十五、2007年12月7日上午9点,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邓力平教授应邀为我院学生做了一场题为“关于新时期我国财税发展的几点看法”的学术报告。

    邓力平教授用高度精炼概括、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诠释了“什么是新时期?新时期的时代体制背景是什么?以及现代财政理论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并就财税理论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邓教授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惊人的记忆力让同学们惊叹不已。邓教授的报告让同学们感到如同享受了一场文化大餐,精神非常兴奋和愉悦。

十六、2007年12月13日下午3时,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蔡红英副教授在五号学术报告厅为本院学生作了一场题为“当前我国的税制改革问题”的学术报告。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的部分学生也到场聆听了报告。

    蔡红英老师在报告中回顾和总结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近年来世界税制改革的背景及改革趋势,在分析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十七大精神,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报告结束后,蔡老师还就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十七、 2007年12月8日至9日,由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和挪威城市与区域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会议在海口举行,我院方正松教授、刘卫副教授应邀参加。

挪威大使馆官员和海南省副省长及来自挪威与中国的150余名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针对当前农村改革的实践,共分“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七个单元按国际惯例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方正松教授应邀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单元的演讲者进行了评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