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学科建设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5-26浏览次数:418

  “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

 (2006—2010)

二OO七年三月

 

前   言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过去的三年里,学科建设走过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2003年1月,湖北经济学院组建了财政与公共管理系,其时只有三个专科专业。2003年7月,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申请试办,2004年,财政学本科专业批准正式招生。三年来,财政与公共管理系狠抓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升。2004年,财政学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3月,更名为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06年4月,财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申报学士学位授予权成功。2006年5月,财政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面对成绩,我们不敢妄自菲薄。2006年11月,全院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在院长李大明教授的带领下,全体老师围绕学院发展出谋划策,根据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我们制定了财政学、公共管理学 “十一五” 学科建设规划。

 

财政学学科“十一五”建设规划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财政学学科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财政学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4月,财政学专业申报学士学位授予权成功(专家评审为优秀)。2006年5月,财政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财政学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教师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们认为,认真总结学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清醒认识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瞄准更高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规划,是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学科建设上台阶的前提和依据。

一、财政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近3年来,我们通过引进和在职培养两条途径不断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目前财政学学科共有专业教师15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 副教授6人。从学历结构看,博士3名,硕士7名(含在读博士4名),学士5名(含在读硕士4名)。从年龄结构看,55岁以上1人,45-55岁1人,35-45岁10人,35岁以下3人。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45岁以下教师中,没有1名正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偏低,还有4名未取得硕士学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师资总量也略显不足。

(二)学术水平

近3年来,财政学学科专业教师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共承接各层次课题28项。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省委省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省财政厅《湖北财政“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多项重大课题。在《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等权威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3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及新浪网等著名网站转载。出版专著 3 部,教材本。多项著述和论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许建国教授的《地方政府运行成本报告》获中国财政学会优秀财政理论研究一等奖,李大明教授的《财政学专业改造与学科创新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高校教学成果奖”。

我们还注重提高学术交流层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先后有20余人次分别参加全国人大预算工委“预算法修订”座谈会、全国人大“个人所得税工薪扣除标准”听证会、 “物业税改革国际研讨会”、中国财税论坛、中国财政学年会、湖北省财政学年会等国内或地区高端学术会议。

本学科点还与湖北省财政厅预算处、社会保障处、教科文处、绩效评价处、科研所及湖北省地税局、武汉市地税局建立了广泛科研合作关系,先后有四名教师被省政府、省财政厅聘为决策咨询专家,并有多项合作成果。如:湖北省“十一五”财政规划、省管县财政体制调研、县域企业所得税税源分析、关于教育经费筹集问题(对人大代表的回复)、旅游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等,走出了一条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学科发展道路,在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政府采购制度、公共部门预算体系、税收筹划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国家级课题和高级别、高水平的成果还不多,尤其是在发挥本学科学术队伍整体优势以及学校多学科整体优势、通力合作承担国家重大课题方面还不够。2、多数教师个人研究方向还不是十分明确,研究的问题还不是十分集中。3、中青年老师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还不够,学术研究水平在同类学科中还不能走在前沿,尚未形成一定的学术地位。4、参加学术会议虽多,但综合影响力还不够大。5、教学研究成果少,思考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尤其少。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2004年财政学专业被批准招生,根据当今社会需求及其他财经类院校财政学专业的办学情况,结合我校办学定位,确定了财政学专业以培养税收筹划方向人才为主的专业建设目标。2004、2005年各招收税收筹划方向学生43人,目前在校生规模86人。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精品,2004年,针对没有高年级本专业学生的情况,开始尝试本科生导师制,主要内容是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应如何开始本专业的学习。同时,在申报时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广泛调研和查阅资料,并组织专家论证,科学合理地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税收筹划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明确。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办学成本来看,目前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偏小。如何结合社会需求,拓展专业方向,扩大招生规模,有待解决。同时,本科人才培养经验缺乏,如何快速提升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四)教学改革

3年来,全体财政学专业教师注重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现已初步形成财政学学科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就学科理论和实践的新动向开展交流,对已经定型的研究成果纳入授课内容中,以保证教学内容能跟得上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步伐。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施了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双语教学也已开始尝试。目前,《财政学》课程已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税制》、《税收筹划》已纳入校级优质课程建设之中。

存在的问题:教学思想的改革处于初步阶段,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目前也未能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形成按自己教学思想编写的系列教材、案例、习题集和试题库,以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

(五)实践教学

已建立了财政税收实务实验室,安装了国库集中支付软件,与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地税局、武汉市地税局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与武汉市地税局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为下一步学生走出校门,到实际部门学习和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虽安装了软件,签订了协议,但实质性的教学和实习尚未进行。

(六)图书资料建设

目前,建有本院专门的图书资料室,已有财政学科专业期刊杂志50种,书籍1000册。学校图书馆拥有专业期刊杂志80 种,书籍8000册。

存在的问题:图书资料总量不足;购书途径受到一定的约束,不能及时满足老师教学科研的需要;较实用的外文期刊杂志缺乏;院图书室与校图书馆未实现联网,电子图书阅读受限,校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也不足。

二、“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发展全局。在发展模式上,坚持以水平较高和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方向为建设重点,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办学重点上,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坚持面向管理、服务第一线,擅长解决问题的高、中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目标定位

以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力争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继续贯彻“以评促进、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宗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力争两年内本学科硕士点建设获教育部批准通过,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依托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拓展专业空间,提高专业办学水准,突显专业特色。

三、“十一五”学科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

财政学学科师资总量达18人,新增教师均为30岁以下的博士研究生(男性为主),财政、税收方向均衡考虑。通过多种形式,大幅度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包括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全体教师具备硕士以上学位,力争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50%;力争使60%的中青年教师达到外语“四会”水平,实现双语教学;全部教师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出3-5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二)提高学术水平,凸显研究特色

每年承接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项,在国家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在国际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篇,年均专著1部,年公开发表论文总数达40篇,(人均3篇/年),举办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各1次,学者出国专访年均1人次。通过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承接课题、学术交流等,逐步形成能够充分反映本学科鲜明研究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奠定财政理论与预算管理制度研究方向在湖北地区的学术中心地位;力争使税收筹划研究方向走在全国前沿。为此,拟成立“税收政策与税收筹划研究中心”。同时,根据现有教师的研究特色,新凝练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学科方向1-2个。

(三)形成专业培养特色,适当拓展招生规模

2007年,在继续办好财政学专业及财政学(税收筹划方向)的基础上,争取成功申办税务专业。五年内,将财政学(税收筹划方向)办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在本省普通高校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力争位属省内外普通高等学校同类专业前列。

到 2010 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规模达150--200 人/年,在校生规模约700人。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争取2010年建成省属院校中第一个财政学专业硕士点,并开始招生。

(四)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贯彻、健全、完善和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学生科研活动中心,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列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学生科研的组织力度和经费投入,定期组织学生学术沙龙活动,创建学生学术刊物,不定期发行学生习作,鼓励学生公开发表论文,逐步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到2010年,争取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0篇,有2篇学士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

(五)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010年,力争在《财政学》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向国家级精品课程冲刺。2008年,将《中国税制》、《税收筹划》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2006-2010年间,按照现代公共财政学的体系和思路及中国当前财税体制的改革情况,全面更新和完善本学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编写适合我校特点、体现本学科教育思想及教育体系的教材5 部,并完成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参考书、习题和试题库,其中《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收筹划》要完成案例库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和外语原版教材教学。

(六)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自2006下半年开始,充分利用校内财政税收实验室进行教学,积极开发和引进教学软件和实际财税业务操作软件,如部门预算编制系统、税收模拟征管系统、电脑模拟查帐系统等,配备专职实验室工作人员,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到2010年,力争将财政税收实验室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实验室。

在进一步加强与财税部门联系的同时,拓展与大型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联系,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到2010年,建成在省内较有影响的实习基地 2个。

(七)增加图书资料,提升服务功能

到2010年,校院图书资料达1万册,专业期刊达150种,并可通过网络技术获取相关学科国内外文献资料。

三、“十一五”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成立院分学术委员会,在党政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

(二)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学校核定编制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培养和引进措施,搭建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

重点发挥现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以现有专职教师为基础,通过挂职锻炼、承担和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出国考察和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快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建立、健全激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增长才干和脱颖而出的机制。

(三)结合学科发展状况,发挥团队精神,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发展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

(四)继续搞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的同时,建立新的研究中心:税收政策与税收筹划研究中心。

(五)制定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

积极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具体奖励措施明确列入科研制度中。对获得国际和国家级课题基金资助的项目,跨学科研究项目以及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予以重奖。

(六)加强与财政部、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地税局等实际部门的联系,积极承接各项合作研究课题,承办学术会议,争取研究经费。

(七)健全完善导师制。

从入校起就开始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在中期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中,确定重点培养对象,确保产生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择业和考研进行一定的指导。对导师制的实施实行跟踪管理,确立考核目标。

(八)成立学生科研活动中心,定期组织学生学术沙龙活动,创建学生学术期刊,不定期发行学生习作。每年从学科建设费中拨专款资助。

(九)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管理,完善院系领导定期听课制度、教学评价制度,课程小组成员定期研讨制度。

(十)建立学科建设情况上报制度,开通研究机构网页,以保证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十一)成立培训部,既服务于社会,又为学科建设筹集资金。

 

 

 

 


公共管理学科“十一五”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学科发展总体规划,为把我院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成成为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一定办学特色的省内较强的公共管理学科,结合我院实际,本着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为地方服务的精神,根据我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特制定我院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规划。

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一)有利条件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断,学校创建省内较强经济院校的奋斗目标,全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状况以及我院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我院公共管理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据。具体如下:

1、时代依据:应对WTO的挑战的公共部门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应对WTO的挑战,公共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必将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量和质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学科作为培养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的主体,面临着最好机遇。同时,又适逢学校合并初期突飞猛进的历史契机,这是我院公共管理学科实现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对我院公共管理学科来说,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双重机遇,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2、学科背景:全国公共管理学科实力差距不大

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诞生于1998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最近几年发展迅猛。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中,拥有MPA授权点的学校由2002年的24所名校公共管理学院发展为2006年的83所,其由此可见各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实力差距不大。随着以行政体制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各校公共管理学科将会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时期。对我院而言,与其说是一个挑战,不如说是一个赶先一步、争取跨越式发展难得的机遇。这是我院公共管理学科实现战略目标的特定学科背景。

3、创建条件:经过三年左右的建设,我院具备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条件

学科条件:我院成立于2002年12月,拥有公共管理、财政学这两个一级学科。我院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为2个系,1个研究所,3个本科专业:财政学、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其中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类主要学科专业。

师资条件:有一支具有朝气和拼搏精神、以较高学历为主体的年轻化教职工队伍。目前,在公共管理学科15名专任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1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2名,其中40岁以下教师13名,占总数的86.7%。另外,我院还有一支很好的干部队伍。广大教职工乐于奉献,勇于拼搏,团结向上,是学院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存在的差距

与国内高校较强公共管理学科相比,我院存在如下差距:

第一,我院师资队伍中,学术带头人较少,硕士点仍是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

第二,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还不能适应学院建设需要。专任教师的专业跨多学科门类,已有研究方向比较分散,申报学科点也因此面临较大的困难。

第三,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不多。

总之,尽管我院在三年左右的时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与国内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相比,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此,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公共管理学科“十一五”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发展全局。在发展模式上,坚持以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方向为建设重点,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服务;在办学重点上,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并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坚持面向管理、服务第一线,擅长解决问题的高、中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公共管理学科“十一五”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目标定位为“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一定特色的地方一流公共管理学科”。这个远景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是到2009年左右,经过3年的奋斗,实现我院公共管理学科跨越式发展,为实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到2011年前后,再经过一个2年计划的奋斗,建成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一定特色的地方一流公共管理学科。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构建体现省内一流学科特征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到2008年,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2010年前后,在校研究生实现零的突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规模500人。此外,各类非全日制学生500名。

2、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凝聚力强、具有团队精神,总体上达到省内一流学院的水平。其中: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拥有3个左右能够在学科方向挂帅担纲的学术带头人,以此为中心形成学术梯队。

3、学科建设

构建一流学院的学科平台,实现学科建设目标。到2010年,力争在信息管理与电子政务、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经济管理、文化管理、教育经济、城市公用事业等7个研究方向上突破并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行政管理硕士点立项。

4、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有量的规模,质的水平。每年承接省部以上项目2项,年公开发表论文50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低于15篇;年均出版教材1部;出版专著2—3部;积极申报课题项目,实现科研总经费突破40万元。

5、图书资料

到2010年,学院图书资料达1万册,专业期刊达150种,并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获取相关学科国内外文献资料。

四、公共管理学科“十一五“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由于我院综合实力和省内一流公共管理学科的差异,创建省内一流学科,首先要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办院原则。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优势学科方向的建设,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实现重点突破。

(二)以人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创建省内一流学科的关键。针对我院公共管理学科师资队伍的现状,紧紧围绕硕士点的申报,引进和培养并举。一方面,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层次的高级人才2-3人,引进在本学科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每年计划安排1—2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通过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支强大的学科骨干队伍,使之符合省内一流学科的要求。

(三)突出特色,综合集成,优化学科方向

在优化学科布局的基础上,根据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原则,通过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培养学科方向。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文化管理等领域形成若干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研究方向。制定激励性政策,提高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和立项项目的级别,对在国内核心期刊以上发表的论文、省级以上各类获奖和立项的作者(负责人)给予奖励。加强学术交流,通过加强相关学科方向和多学科方向间的学术合作,推动学科和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

(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提高办学层次

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满足地方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积极申报硕士点,开展研究生教育,坚持在研究和开发中培养研究生,实现硕士点零的突破。大力发展本科教育,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发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紧密结合公共部门管理体制的实际,培养第一线的公共部门管理人才。积极开展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使我院成为湖北省公务员培训的一个重要基地。

(五)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流学科的核心内涵在于科研和教学并重,是否实现一流学院的奋斗目标,科学研究是关键。要不遗余力地狠抓科学研究,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建立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一方面,加强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组织力量,积极申报纵向课题;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应用性研究,为公共部门的改革发挥参谋和咨询作用。

(六)借船出海,错位发展

由于我院财政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并且是硕士点试点单位,在师资和其它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财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两大学科有这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所以公共管理学科可以借助财政学科现有平台,借船出海,开展两大学科的协作研究,这样即可以加快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还可以体现交叉学科研究所独具的特色和有时,譬如可以在以下方向开展合作研究:公共政策与公共经济研究、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教育财政研究等。

(七)开放办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首先,加强和校内相关院系(国际教育学院、政法系、社科系等)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校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才智,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服务。其次,加强学院与其他学校公共管理学院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合作办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全力支持和鼓励各学科方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高层次的学术活动,提高我院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的层次。第三,加强“产-学-研”联系,逐步筹建公务员培训中心,负责公务员的培训工作。

 

 

二ОО七年三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