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的平静— 读Ajan Chah《Food for the Heart》有感丁丞核 注税Q1141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27浏览次数:268

超越的平静Ajan ChahFood for the Heart》有感

丁丞核 注税Q1141 11040076

 

 

    此生幸得暇满船,自它须渡生死海....

    平生有幸,读了南传佛教大师Chah Phothiyan的文集,受益颇丰,一位评论家曾这样说到大德Chah的文字:他们讲的都是常识,但是听的时候感觉入心入耳,不是因为说了什么,是因为他整个人的那种状态,从容,宁静,平和。
作者阿姜查,堪称一代宗师,作为一位佛教森林行者,从不谈怪力乱神,神秘迷信和虚无主义哲学,而是平而论,如实的教导事物的实相,和心的秘密。通过修习戒定慧三学,自助,自律,自强,通往解脱的彼岸,盛名享誉东西方。
心是一片镜子,喜怒哀乐,种种念头,投影射在上面,但是却依然平静安稳,又像一个舞者,随外界形色翩翩起舞,却不知疲倦,他与我们是那样的远,似乎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却又那样真是亲近,受想行识,判断决策,都离不开它。


    故于昼夜不懈怠,闻思修是佛子行...

    曾经读到一个关于超越的故事,佛陀般涅盘前四个月,就公开宣告自己入灭的日期。众多尚未证解脱于烦恼的比丘(和尚)听见佛陀这么说以后,非常伤心,不知如何是好。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紧紧追随在佛陀身边。
   阿塔达塔比丘却不去见佛陀,反而下定决心,要在佛陀入灭前解脱烦恼,他就努力精进禅修。其他比丘不明白他的心意,却带他去见佛陀:「世尊!阿塔达塔比丘不像我们那么敬爱、尊重您,他以自我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达塔恭敬的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入灭前战胜自己,从烦恼中解脱。佛陀听完之后,加以赞叹,并且告诉其他比丘:「敬爱、尊重我的人应该像阿塔达塔一样的作为。你们来见我,并不表示对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诲才是真正尊崇我。」
    这是个关于超越的故事,真正的佛陀,不是为了终生的供养,无边的福报才度人传法的,而是给人指引从烦恼中解脱的方向,绘出心灵光明的地图,开出救治心灵贪婪,愚昧的良药,若不自助自律,不仅愧对智者的教诲,反而浪费青春,做反复悲喜的循环,无法的解脱,正如本书序章中所言:此时泣饮,驻足观望,不久之后,结束旅途,将已太迟…”


    不着能取所取相,识客终离客舍身...

    今天是龙年的第一天,许多人说过年没意思,越来越没有节日的味道,说句实话,在我心里,根本没把这些节日当节过,每次想起全球几亿人,上千个民族,二十多个时区,每一天,每一刹那,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意义,节日是人定的,现在觉得节日没意思,又不能不过,人心就是这样彷徨在自己所编制的浮夸的网中。各种节日各种含义,如2012年的第一天,当元旦过了,耍了一晚才晓得,那天也是腊八(释迦摩尼成佛日),为此自己郁闷和忏悔了一晚上,所以以后的大小节日,都看开了,淡定了...
每天陪家人去海边,看到浪花卷起海沙,瞬间破灭,刹那聚合,思惟这些,正如无常世事,歌词里不也说了嘛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有时候,西方也有诗歌所说当浪花知道自己是海水,那分离聚合对她来说便不再是伤害。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我们只是映射-诸行无常-的符号罢了....不觉又想起那高原上古老的歌谣里面的深意。


    无论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之相状...
 
    大德曾比喻,心灵与感官就如油和水,感受就是感受,心灵就是心灵,智慧的人,觉知生灭不定的事物,无常,无我,所以不会被感官诱惑所吸引,他们并不排斥生理与生俱来的恩赐,而是以清静随缘的心对待那些事物,而不执着于表象,无论外界给他们如何,他们的心灵依然清静安稳,可谓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诸行无常,大德说,一切生灭的事物,都具有不确定,不长久的特质,生命亦如此,是非成败,名利声色亦如此,何必苦苦紧握,既然竭尽全力,何必计较结果,深刻体悟到这点时,就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建造安全的避风港。真正的智者并不是要压抑烦恼来获得假象的平静,而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身心。普世价值观中,我们被教育作为一个善者,竞争的社会中,我们为适应环境,要做一个强者,可现实生活中,谁又能做个了解内心,平静祥和的智者呢?


    自心清净起正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对祖先和神明磕过了头,吃过年夜晚,看完了春晚,给关心自己的亲友打完了电话。无论对国人来说多么重要,这一天,这一年,也会匆匆过去,正如千年前,佛陀入灭,二十年前大德圆寂,这都是物质上的生灭,在永恒精神的实相中他们没有死,不来不去,点过香的人都知道,当梵香燃烧时,悠悠馨香充盈整个香室,星星萤火点亮久违的正念,给人带来清静,安稳,光明之感,当香燃尽之时,再燃一根足矣,也许每个人心中清静,安稳,光明的就是这根香,延续佛陀的生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